为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扶贫开发战略,展示阶段性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学校智库作用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2017年9月19日下午,学校在总部教学实验楼举办发展论坛,本次发展论坛分为产教融合论坛和洱海论坛。 产教融合论坛在学校总部A-204学术报告厅举行,主旨发言阶段由云南省教育厅领导主持。论坛指出,地方高等院校应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度。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建荣指出,天博买球设计之初就肩负着滇西扶贫、高等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重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围绕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两个主题,通过智力支持和资源引进,支持滇西大零起点、高标准建设。商丘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介晓磊分析了创新时代的高校使命,提出了产教融合深化拓展的思路。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朱士中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分析了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的结构问题。
主旨发言结束后,云南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汪戎主持了嘉宾对话,大理州政府副州长郭春鸣阐述了政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及应该发挥的作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负责人杨捷指出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专业集成。姜大源主任强调,应赋予有资格的企业以职业教育资格的地位。朱士中书记指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和学校更好地合作。大理市陈苍号茶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瑛对企业相关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描绘了开展校企合作的愿景。傣医药首席专家林艳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傣医药坎坷的发展历程,她表示,人才缺乏、药源不足是目前制约傣医药发展最大的现实问题,而天博买球的办学定位及办学模式将为傣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天博买球校长周跃指出,产教融合关键的问题在于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深度合作,要围绕“挖掘”、“针对施策”、“建立体制机制”、“特色化”四个关键词来努力。滇西大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工作中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做法,更要有内涵上的推进。与会嘉宾围绕“创新、融合、协同、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最后,汪戎总结指出,与全国相比,云南省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还处在较低水平,需要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广泛借鉴经验,形成有区域特色,能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洱海论坛在学校总部A-104学术报告厅举行。主旨发言阶段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主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卜永祥针对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析了滇西地区发展绿色金融,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于洱海生态治理的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曼与我们分享了宜昌实验的心得和成功经验。湖北宜昌远安县嫘祖镇金桥村支部书记董玉军书记以“争做生态公民,造福子孙后代”为题,介绍了生态公民试验示范村——金桥村的发展理念、成效以及展望。
主旨发言结束后,天博买球校党委书记罗进忠主持了嘉宾对话。罗进忠书记强调要做生态文明的排头兵,甚至是排头兵的排头兵,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卜永祥副所长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金融扶贫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普惠金融在中国十分重要,金融发展成果要惠及最广大人民,为滇西地区开展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赵曼教授认为国家的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不是一阵风。并以宜昌市为例,阐述了当地开展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并提出开展生态治理要“天眼”加“人眼”,要有责任有担当。李劲松局长提出,治理洱海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措施精准是前提、机制高效是保障、全民共识是保证。王欣泽教授提到了洱海保护水金贵、水质好、偏碱性的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给洱海治理带来的难度。周国鸿副书记阐明了喜洲镇开展洱海治理中的建房问题、喝水问题、排污问题以及种地问题,并指出发展有机农业,开展集约化、生态化的特色农业道路的重要性。张继国书记介绍了才村为保护洱海做出的重要努力,并对才村未来的洱海治理道路指明了方向。对话结束后罗进忠进行了总结,他提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洱海作出的重要指示,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同时,他也鼓励我们要一起做生态人、吃生态饭、赚生态钱、享生态福。
专家们的精彩演讲和独到观点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此次论坛圆满落幕。产教融合论坛探讨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行业、企业、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及应该发挥的作用。洱海论坛以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为重点,充分探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探索了地方高校发挥智力优势,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天博买球发展论坛是一场启迪智慧、观点碰撞的思想盛宴,为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绿色金融扶贫研究和洱海治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